中國礦企出海并購,切身實踐“走出去”戰略,但在過程中卻遭遇了不少挫折與挑戰,尤其是最近發生的——贛鋒鋰業被墨西哥政府取消9個采礦特許權的事件。
新能源領域快速發展,各國對以鋰礦為首的核心資源競爭越來越激烈,導致礦企的海外業務也變得愈發坎坷。
在境外獲取石油、天然氣、鋰、銅、鎳等能源礦產資源,既關系到中國經濟的安全、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同時也為中國礦企的未來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礦企需要采用多元的方式獲取海外礦產資源,進而防范各類投資風險。
礦企出海方式
中國礦企出海都采用了哪些方式?
1. 獨立投資、獨立經營
由中資企業投資獲得探礦權和采礦權,或者并購國際礦業企業已有的礦山進行改建擴建,進而在所在國建設采選廠或冶煉廠,產品大多運回國內。這種方式決策效率高,利潤分配沒有爭議,但往往更具風險,易受到他國企業巨頭和當地政府的影響。
2. 投資建廠,從當地采購砂石
這種方式沒有采礦權,是與當地已經取得采礦權的企業簽訂供礦協議,鎖定價格進行長期供銷合作。操作簡單,但受制于人。
3. 合作開發,共同經營
這種合作方式主要由中資企業進行投資并控股,同時給予所在國政府或所在國礦業公司一部分股份,所在國派駐人員擔任部分管理職務,中外雙方共同經營,共擔風險,按比例共享利潤。前期需要明確合同細節,保障利益不受損,后期雙方可以共享技術、管理經驗。
4. 抱團合作,一同“出海”
不僅指和國內的企業合作,也可以和海外的企業合作,共同在其他國家進行投資。集群式合作投資有利于建立戰略聯盟,取長補短,形成比較穩定的結構。
礦企海外投資遭遇的困難及原因
案例一:贛鋒鋰業被墨西哥政府取消Sonora鋰礦的采礦特許權
6月25日,贛鋒鋰業發布公告,內容涉及贛鋒鋰業位于墨西哥的采礦特許權。
從2019年起,贛鋒鋰業多次增資收購墨西哥Sonora鋰黏土項目(以下簡稱Sonora項目),終于在2022年8月買下Sonora鋰礦的所有股權。但在去年8月,墨西哥礦業總局發出通知取消贛鋒鋰業關聯公司Bacanora在墨西哥持有的Sonora項目的9個礦產特許權,即贛鋒鋰業不再擁有在墨西哥的這9個鋰礦的經營權和采礦權等。
收到通知后,贛鋒鋰業通過其子公司上海贛鋒及在墨西哥注冊的三家控股子公司向墨西哥經濟部提起行政復議,后向當地的行政司法聯邦法院提交行政訴訟申請,要求撤銷9個特許權的取消決議。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短期來看鋰礦資源面臨過剩風險,但是在碳中和過程中,對鋰礦資源的需求非常大,目前業內學者普遍認為鋰礦資源屬于稀缺資源。海外資源國的這種‘國有化’過程是可以預見的。”墨西哥在去年通過了《礦業法修正案》,而Sonora鋰礦作為墨西哥現在唯一的私營鋰礦,勢必會被全部收為國有。
案例二:天齊鋰業智利參股公司SQM將“公私合營”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另一礦企天齊鋰業也遭遇了相似的海外資產權屬的問題。作為SQM(智利化工礦業公司)的第二大股東,天齊鋰業在不知情的情況下,SQM與Codelco將組建由政府控制的合營公司,共同開發鋰礦資源。
天齊鋰業無疑選擇了商業價值很高的合作公司,在過去兩年依靠SQM獲得了巨大的利潤。但是很多風險是無法完全預測的,比如智利將SQM國有化的行為。從SQM的業績中已經能看出其對智利經濟的意義,或許天齊鋰業早已察覺到了“智利銅鋰國有化的潛在可能”,現在能做的就是積極應對問題,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并且向有關部門尋求支持與幫助。
點擊圖片,詳情查看
案例三:五礦資源有限公司和Las Bambas銅礦項目遭秘魯當地居民抗議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下屬五礦資源有限公司在2014年完成了秘魯Las Bambas銅礦的并購,是我國金屬礦業史上的最大海外并購交易項目,也是全球前十大銅礦中唯一由中資企業控股的項目。但在開發、采礦和運輸的過程中,五礦資源和Las Bambas銅礦持續遭到社會民眾的抗議。
社區搬遷、歷史遺留的工人用工和公路運輸銅精礦造成的環境問題等成為了企業與當地土著的矛盾爭議點。而企業在過程中產生了巨大的時間、經費等損耗。
案例四:洛陽鉬業TFM項目屢遭風波
騰科-豐古魯美礦(TFM)是剛果(金)產能最大的銅鈷礦項目之一,在2016年美國自由港麥克莫蘭公司將自己擁有的TFM80%的股權,以38億美元轉讓給洛陽鉬業。此后,剛果(金)新政府上臺,認為從該礦中獲得分成太低,要求重新談判;美國政府公開表示支持剛果(金);不法者偷礦盜賣;剛果(金)對TFM進行調查;外媒虛假傳播TFM停產。最終在2023年7月,洛陽鉬業與剛果(金)國家礦業總公司(“Gécamines”)就TFM權益金問題簽署和解協議,由TFM向Gécamines分期支付和解金共計8億美元。
案例五:中信泰富購澳大利亞磁鐵礦卻持續虧損
更久遠的案例則是一度是中國企業海外礦業投資的驕傲和標桿的中澳SINO鐵礦項目,2006年,鐵礦石市場正處于鼎盛時期。中信泰富與Mineralogy公司簽署協議,以4.15億美元全資購得中澳SINO鐵礦項目,成為中國企業迄今為止在海外礦產資源領域最大的投資項目。
然而,該合資項目不僅投產時間推遲四年,礦石品位低且硬度高,開發成本超出預算五倍,還迎來鐵礦石價格暴跌的窘境以及一系列麻煩。
當地的政治因素,外媒的信息干擾,開礦造成的環境污染,國際市場的變化都是礦企需要準備好應對的風險。
怎么做才能降低風險、提升利益?
中國地大物博,各類能源資源的產量豐富,但從“人均擁有量”來衡量,中國的資源儲量則遠低于世界水平。并且隨著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能源結構也從以煤為主慢慢變為以煤、石油作為主要能源的同時,開發更多新的能源,所以即使面臨著巨大的風險,礦企出海是必然的選擇。
礦企需要做的就是規避風險,將經濟和社會利益最大化。
從整體上看,礦企仍需要提升技術,勘探并開發國內的各類礦產,并且考察海外,從海外并購多種資源,保障渠道多元。
拓展海外業務時需要具體關注以下幾點:
1. 做好風險識別、分析與應對。密切關注國際時局、地緣政治、投資國內的政治氛圍和政策法規變化。嚴格審查接手前的企業和當地達成的協議和合作商的其他信息。勘查礦床,評估資源價值。關注市場動向,抓住投資時機。權衡利弊后也要做好應對突發情況的準備。
2. 與當地政府和社區居民打好關系。投資者需嚴格遵守當地的法律規范,及時了解政策變化,與政府部門保持良好溝通和協調。提高ESG運營管理水平,幫助當地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民生,提供就業機會,以人為本尊重員工,承擔社會責任,促進綠色可持續發展等。
3. 提高自身技術水平和企業形象。發展自身高水平技術人才,提高核心競爭力。提升環保技術,樹立高效環保的可持續發展品牌。
4. 運用法律手段,積極維護自身權益。出現沖突時與當地政府友好協商,根據雙邊、多邊的投資保護協定可以向國際組織,如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ICSID)等機構尋求幫助,謹慎選擇當地法院。
海外投資,風險與收益并存。
在境外獲取石油、天然氣、鋰、銅、鎳等能源礦產資源,既關系到中國經濟的安全、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同時也為中國礦企的未來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礦企需要采用多元的方式獲取海外礦產資源,不斷總結成功的經驗,進而防范各類投資風險,實現與當地的合作共贏;同時也要探索更多的可投資項目和國家,保障能源安全。
資料來源:中國經營報微能源,地一眼,
洛陽鉬業,律新V研